視頻
古代地廣人稀,農民寧可被地主剝削,也不去開墾荒地,究竟為啥
2024/04/17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里,農業所占比例一直很高。在古代,男耕女織,重農抑商的思想也一直影響著國民,也就漸漸地形成了農業是大家生存的根基。在古代,沒有發達的工業,不需要很多工業人手,商業也收到政府的抑制,所以打理農業就是廣大老百姓的職業了,很多都是幫地主打工。

從電視劇上,我們往往看到很多農民都是很可憐的,沒有足夠的糧食,還要被貪官壓榨,所以,農民的生活很凄慘,即使有好的收成也要算好糧食過日子。這些處境,不禁讓人思考,為什麼他們寧愿這麼苦,還要被地主剝削,也不去多勞動開荒擴大耕地呢?

在中國古代,雖然有著地廣人稀的條件,但也不好實現開荒的想法。開荒的想法在現在看來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但對于古代的人來說困難從從。首先,在思想上,古人更愿意沿襲自給自足,在自己的土地干好自己的本分工作的思想,不想貪念。

原本「男耕女織」的生活對于他們來說已經足夠了,沒有心思和精力去開荒。再者,中國古代開荒需要的成本太高,每戶的農民很難供應起,即使是愿意改變封閉思想的人也放棄了這些想法。古時候并沒有如今這些發達的工具,需要人力和耕牛相助。

如果要開荒的話,就要加大人手和耕牛量。根據史書記載,宋朝的一頭牛價格大概是三貫錢,每個朝代都不一樣,有些供奉牛的朝代耕牛的價格更是高昂,所以這會給要開荒的農民巨大的經濟壓力。

還有在政策上也有壓力,雖然也有些朝代鼓勵開荒擴耕,但是事實上,要開荒的上報也是要經過層層篩選同意的,這一去二來,時間都花費在傳達上報的路上了。即使在大荒年間,審核簡單點,但也有很多地方由于靠近水域等一些原因而禁止開荒。

因為在靠近水域的地方可能會污染水源,影響水利,這些也都由政府管控著。所以開辟荒地與這些因素相連,自然阻力不小,很多農民往往都知難而退,不想承受這些開荒前就能料想到的政治壓力。

即使有了開荒的土地,有了足夠的人手和工具,想要真的實現耕地,還要提供水源。眾所周知,農田必須要灌溉才能進行耕種。這普通的開荒地里,可能就只有一戶人耕種,找水源引水也就要由這開荒的一戶人承擔了。

荒地一般都很難找到水源,就算找到水源,可能引來農田的也比較困難。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挖井,這個在開荒地上是常用的方法。而這又是一筆巨大的投入了。很多農民在實施開荒前就已經止步了,能真正實現開荒的在少數。

不要認為實現開荒就能過上安樂幸福的生活了,開荒后還有更大的壓力就是賦稅了。

有賦稅猛于虎的說法,賦稅制度是我們古代封建社會的一大特點,是國家穩定的基礎。歷史上也有因為賦稅制度不滿,農民發起反抗的一些著名的改革也都有關于賦稅制度的改革,可見,賦稅制度對于國家和農民來說都是一個重要話題。

每個朝代的賦稅制度不一樣,有「青苗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等,開荒后承擔的賦稅也不同。春秋時期的也可以開荒,當時用的制度是「初稅畝」,承擔的賦稅和原有的還是一樣的,農民壓力不算很大。但是也不排除一些貪官污吏的壓榨和阻撓的因素。歷史上很多農民在開荒后也耕作不了多少年就已經筋疲力盡了。

還有農民開的荒地也有使用年限的,不能一直使用。因為有些朝代特別注重自然的規律,不能過度耕種,到了一定年限之后要休更,這樣才能恢復土地肥力。所以,即便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可能最后還是一樁虧本的買賣。

總結:盡管地廣人稀,也不能開荒實現生活富足,實在是農民的無奈。雖然承受地主的剝削也不好受,但這些農民也只能忍受,畢竟開荒這樣的想法和真正做這件事情都是太難了,并不是如今的我們所能感同身受的。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