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慈禧駕崩前24小時,連下3道密旨,每一道都決定大清未來走向
2024/04/16

1908年,大清王朝的統治者慈禧太后在宮中度過了她七十四歲的生日,生日當天,清廷為慈禧太后在宮中舉辦了極其隆重的生日慶典,文武百官悉數到處慶賀,令慈禧太后面露歡喜之色。

就在滿朝文武為慈禧太后七十四歲的生日歡欣雀躍之時,慈禧太后卻在生日宴上病倒了,不僅出現頭暈目眩的病態,而且還咳嗽不停,近身侍從見慈禧太后的身體狀況不好,就趕忙請來了御醫為慈禧太后診治,但是御醫為慈禧太后診治后,慈禧太后的病情非但沒有緩解,反而越發的嚴重。

《清史稿·后妃傳》記載「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劇。

這個時候,慈禧太后已經深知自己的生命已經到了盡頭,便在駕崩前最后一天,連下了3道懿旨作為自己的臨終遺言,而作為大清王朝實際統治者的慈禧太后連下的3道懿旨每一道都是分量十足,每一道都決定著大清未來的走向。

那麼慈禧太后駕崩前最后一天,連下的3道懿旨內容是什麼,對大清王朝未來的走向又起著什麼作用呢?

第一道懿旨:確立皇位的繼承人

慈禧太后駕崩前,光緒帝皇帝在瀛台涵元殿病逝,這就使得作為大清王朝實際統治者的慈禧太后拖著老邁的病軀不得不從清廷皇室中挑選皇位繼承人。

經過「精挑細選」,慈禧太后最終下達了懿旨,令醇親王載灃之子、年僅3歲的溥儀成為皇位繼承人,同時還令溥儀之父載灃為攝政王,代年幼的溥儀管理朝政。

《清史稿·后妃傳》千申,太后命醇親王載律為攝政王。癸酉,上崩于誠台。太后定策立宣統皇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東普陀峪,曰定東陵。」

慈禧太后這一道懿旨的象征意義比較大,預示著慈禧太后的時代正式下線,而后慈禧時代正式開啟,我們都知道慈禧太后歷經三朝,分別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執掌了清王朝近半個世紀。

而在這半個世紀里,曾有許多人曾試圖挑戰過慈禧太后手中的皇權,但最終都淪為了慈禧太后的手下敗將,這就使得慈禧以女人的身份成為了清末時期 「鐵打不動」的統治者。

而如今,慈禧太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下發的第一道懿旨就是大清王朝的皇權 正式傳承給清廷皇室中的男性們,之所以說「正式」,是因為先前的同治,光緒皇帝雖然名義上是執政皇權的最高統治者,但實際上他們僅僅是坐在龍椅上的「傀儡」,受慈禧太后擺布和操控。

而現在,慈禧太后已經到了生命的終點,不得不交出手中的權利,還政于清廷皇室中的男性們,讓他們引領大清王朝走下去。

第二道懿旨:不許女人干政

慈禧駕崩前最后一天,下達的第二道懿旨的內容這些寫道: 哀家死后,朝廷不能夠在允許婦道人家涉政,干預朝政,女人涉政,是違背大清王朝祖宗家法的,因而必須禁止這樣的事情出現。

《清史稿》:「此后,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

常言道,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慈禧太后在自己生命最后的時光里,能夠下達這個懿旨,說明她不僅經過了刻骨銘心的反思,更是鼓足了勇氣。

這道懿旨字里行間的反應出慈禧太后對于自己作為一個婦道人家執掌清王朝近半個世紀是極度厭惡的。

她作為一個婦道人家,本應該相夫教子,管理好后宮,但是她卻干起了男人干的 「政務之事」,這就使得同治,光緒兩朝皇帝淪為傀儡,先后憂郁而終。

而她執掌的大清王朝更是在她的錯誤指引之下,不僅內外交困,被洋人隨意欺凌,更是令大清王朝足足落后了西方列國足足一個世紀。

因此在慈禧生命最后的一天,她對于她的人生進行了回顧和深刻的反思,最終鼓足勇氣敢于去承認婦道人家干政行為是錯誤的,因而在她臨終前的懿旨中禁止后宮干政和攝政。

第三道懿旨:不許太監擅權

慈禧駕崩前的最后一天,下達的第三道懿旨這樣寫道: 哀家病逝后,禁止太監擅權和攬政,明朝亡國就亡在太監的手中,一定要引以為戒。

《清史稿》: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

我們都知道大明王朝是太監橫行的一個時代,先后出現了四位權勢滔天,霸權攬政的太監,這四人分別是王振,劉瑾,汪直,以及魏忠賢,這四個人專斷國權,使得大明王朝朝局混亂不堪,最終被滿清取代。

而慈禧太后執掌大權時期,她手下也有兩個權勢滔天的太監,一個叫做安德海,還有一個叫做李蓮英,一個在前,一個在后。

同治七年,安德海成為總管大太監后,便開始仗勢欺人,結黨營私,當時,恭親王奕訢與慈禧太后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張,勢同水火,安德海察覺出這個情況之后,為了討好慈禧太后,便慫恿官員彈劾奕訢,使得奕訢失去了權勢,無法再和和慈禧太后分庭抗禮。

1869年,安德海奉慈禧太后之命,去往江南采辦服飾,一路上,安德海一行人打著宮內的旗號,十分的張揚,途徑山東時,山東巡撫丁寶楨素聞安德海的惡名,見他做事囂張跋扈,行事張狂,影響極為惡劣,便將其扣押治罪,就地處死,以儆效尤。

《清史稿·丁寶楨傳》:「同治八年,太監安德海私出山東,矯稱采辦御衣。

寶楨奏聞,即飭屬嚴拿,獲之泰安,訊實具奏,得旨就地正法,并隨從太監人役等,斬絞如律。」

安德海死后,李蓮英頂替了他的位置,成為了總管大太監,李蓮英吸取了安德海之死的教訓,做事比較圓滑,不給自己樹敵,同時,李蓮英兩邊討好,不僅對慈禧太后言聽計從,還將光緒皇帝服侍的舒舒服服。

相較于安德海的干預朝政,廣植私黨,李蓮英則是大肆斂財,上到李鴻章,左宗棠這樣的重臣,下到地方官員,都被李蓮英強行索賄過,這就使得朝中的文武百官十分痛恨李蓮英的貪婪之舉。

而對于慈禧太後來說, 李蓮英很會來事,辦事也令他滿意,因此慈禧太后對于李蓮英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默許他的貪婪之舉。

1908年,慈禧太后彌留之際,審視了自己的為政之舉,發現安德海和李蓮英這兩個太監在他執掌大權時,恃寵而驕,為所欲為,因此她下達的第三懿旨,就是不許太監擅權。

慈禧太后病逝后,清廷也遵從慈禧太后的懿旨,令李蓮英告老還鄉,離開京城。

總結:

慈禧太后駕崩前最后一天,連下的3道懿旨,分別是確立皇位的繼承人,不許女人干政,以及不許太監擅權,這三道懿旨可謂是慈禧太后個人的「治國良方」,確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清廷未來的走向,但是大清王朝已是一個垂暮的「老人」,任何良藥也無法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