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其實太陽并不是地球生命的朋友而是敵人,原來太陽是行星殺手!
2024/04/23

現代科學認為我們的宇宙誕生于138億年前的大爆炸,根據哈勃定律來看,宇宙是由一個高密熾熱的奇點在大爆炸之后通過不斷的膨脹形成的,在1927年的時候,來自比利時的科學家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假說,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宇宙中的天體開始形成,我們所認識的太陽、行星、彗星、小行星、黑洞、中子星等等都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形成的,科學家認為,在宇宙大爆炸10億年后,宇宙中的環境開始變得穩定,這時候宇宙開始誕生第一批天體,我們的太陽并不是第一批誕生的恒星,第一代恒星死亡以后,豐富了原本只存在的氫和氦的虛空,使得宇宙中出現了重元素,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元素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元素豐富的氣體和塵埃,新的天體誕生了,我們的太陽就誕生于無數恒星的灰燼之中。

太陽的誕生始于一個名為星云的巨大氣體和塵埃團。這個星云直徑可達數十光年,是由許多小云團聚集而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云團逐漸相互碰撞和合并,形成更大、更重的云團。當它們變得足夠大和重時,它們會因為引力的作用向下塌縮,形成原恒星。這些原恒星繼續吸引周圍的物質,直到它們的質量足夠大,核心溫度和壓力也足夠高,從而引發核聚變反應。隨著核心中核聚變反應的發生,大量的能量以輻射的形式向外傳播,這些能量穿過原始星云的外層,使得整個星云的溫度逐漸升高,在這個過程中,原始星云的外層物質開始發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學變化,最終形成了太陽的外層大氣,經過幾百萬年的演化,太陽的內部和外部達到了一個動態的平衡。

核聚變反應為太陽提供了強大的能量輸出,而外部的大氣則將這部分能量以光和熱的形式傳遞到太陽系的各個角落,同時太陽內部的重力和外部的壓力保持了微妙的平衡,使得太陽能夠穩定的活動,太陽誕生以后吸收了周圍大量的物質,使得太陽的質量占到了太陽系總質量的百分之99.86,剩下的八大行星和其它物質占到了太陽系總質量的百分之0.14,從占比上我們就能夠看出太陽的質量是非常大的,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我們能夠知道,任何有質量的物質都是有引力的,物體的質量越大,它的引力就會越大,強大的引力能夠將八大行星全部吸引過來,而八大行星為了不被太陽吞噬,它們不停的自轉和公轉,這樣能夠產生離心力,離心力和引力相互平衡,所以八大行星能夠穩定的圍繞太陽轉動。

從太陽誕生以后,太陽就在源源不斷的釋放熱量,到現在為止,已經燃燒了50億年之久,根據科學家的計算得出,我們的太陽壽命還剩下50億年的時間,看到這里,相信很多人都會產生一個疑問,就是我們的太陽為什麼能夠燃燒這麼長時間?太陽的燃燒和我們地球上的燃燒是有區別的,我們地球上的燃燒主要是依靠氧氣,如果沒有氧氣,那麼火就會熄滅,而太陽的燃燒是內部核聚變的反應,在太陽的內部有非常高的溫度和壓強,

在如此高的溫度和壓力下,太陽核心區域的原子核之間的相互作用變得更加劇烈,使得氫元素氫和氦能夠進行核聚變反應。這種反應就像是小球碰撞一樣,將兩個原子核聚合成一個更重的原子核,同時釋放出大量的能量。這個過程就像是魔術一樣,將輕的原子核變成了重的原子核,并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我們根本不需要擔心太陽內部能否承受,因為太陽的核心區域非常穩定,足夠的氫和氦能夠維持核聚變的反應,這個過程所產生的能量被太陽的表面吸收并且釋放出去,成為我們所看到的太陽的光芒和熱量,除了太陽的穩定核心之外,我們還要考慮到太陽表面的活動,在太陽表面,有一些活躍的區域,它們被稱為是黑子,這些黑子是由磁場作用導致的低溫區域,它們并不是對太陽的光和熱產生太大的影響,太陽在釋放光和熱的同時,還會釋放出大量的輻射,太陽的輻射指的是從太陽表面發射出來的電磁波,這些電磁波包含了各種頻率的光和粒子,它們被傳播到太空中,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日冕和太陽風,這些輻射對于地球的生態系統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太陽風是不斷從太陽向外流動的帶電粒子流。它是由太陽表面等離子體向外膨脹產生的,等離子體是由太陽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的極端高溫引起的。這些熱量產生了巨大的外部壓力,這些壓力抵消了太陽引力向內的拉力。膨脹的等離子體和收縮力之間的平衡產生了太陽的大氣層,即日冕。當來自下面的熱量和壓力比重力更強大時,日冕中的帶電等離子體能夠沿著太陽磁場的線逃逸到太空中,太陽風就產生了。太陽風非常強大,如果地球沒有強大的磁場,那麼地球上就不可能誕生出生命來,太陽風能夠將大氣層吹散,使得生物直接暴露在太陽的輻射下,而磁場能夠牢牢地抓住地球大氣層,使得大氣層不會被太陽風吹散,所以說地球磁場非常重要。

對于生命來說,太陽的光和熱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太陽,那麼地球也不可能誕生生命,不過太陽能夠誕生生命,同樣也能夠摧毀生命,在2017年的時候,一位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在過去的45億年中,太陽已經將近100多顆行星殺死了,太陽最可怕的威脅并不是它釋放的太陽風,而是它壽命終結之前會變成一顆紅巨星,當一顆恒星耗盡了它核心的氫燃料,恒星就會向紅巨星轉變,沒有了氫的核聚變來平衡外部的引力,恒星就會開始向內坍塌,核心溫度升高,外層膨脹,它就會逐漸變成我們所說的紅巨星,紅巨星階段是恒星演化過程中一個短暫而光彩奪目的時期,在這個階段,恒星內部的溫度和壓力足以觸發新的核聚變反應。

開始燃燒更重的元素,比如說氦、碳、鐵,一旦開始聚變成鐵,恒星的命運就走到盡頭了,因為鐵聚變是吸收而不是釋放能量,恒星將無法維持自身的穩定,這時候恒星外層因為熱量增加而膨脹,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紅巨星,紅巨星的膨脹不僅僅是體積的增加,亮度也會大大增加,這是因為盡管核心區域的能力產生變得更加困難,但是恒星外層能夠吸收并且重新輻射出更多的光和熱,因此紅巨星雖然冷卻,但是亮度卻能夠增加幾千到幾萬倍,需要注意的是,紅巨星的形成是一種復雜的過程,并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恒星的質量、年齡和化學成分等。此外,目前對于紅巨星的形成和演化過程還存在一些未解之謎,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觀測才能得到更深入的了解。

通常,紅巨星的形成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分子云階段:氫和其他元素形成分子,并逐漸聚集形成分子云。原恒星形成階段:分子云逐漸收縮,并形成原恒星。主序階段:原恒星開始燃燒氫核,釋放出大量能量,維持恒星的穩定狀態。紅巨星階段:恒星核心燃料耗盡,逐漸收縮并變熱,外層逐漸膨脹并變冷,使得表面溫度下降,顏色變為紅色。

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后,會吞噬金星、水星、地球的軌道,到時候地球上的生命將會全部死亡,人類想要長久的生存和發展下去,人類必須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家園,否則人類也會全部滅絕,太陽變成紅巨星階段的時間并不是維持太長的時間,在太陽紅巨星階段之后,太陽就會變成一顆白矮星,一般來說,質量小的恒星死亡以后就會變成白矮星,中等質量的恒星死亡以后會變成中子星,超大質量的恒星死亡以后會變成黑洞,白矮星的密度非常大,每立方厘米的質量介乎于100公斤到10噸之間,所以相對于主序星階段的恒星來說,白矮星的體積小但質量大。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