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生活在李显龙时代,他们见证小红点发展与繁荣!经历过新加坡三任总理执政的他这样说
2024/04/24

参加总理就职典礼受启发 打开眼界成媒体人(骆美槿,33岁,《海峡时报》副刊助理主任)

20年前,14岁中二学生骆美槿电邮给时任副总理李显龙,要求参加他接任总理的宣誓与就职典礼。多家媒体当时采访了这名大胆的女生。

20年前曾参加李显龙总理宣誓与就职典礼的骆美槿,印象最深刻的是,李总理在宣誓演说中,鼓励新加坡人勇于表达不同的观点,以及追求非传统的想法。(海峡时报)

那次的经历打开了这名女生对新闻工作的眼界,20年后的今天,她已是一名媒体从业员。

自认数理不好,却热爱英文和文学,骆美槿记得,李总理在宣誓演说中,鼓励新加坡人勇于表达不同的观点,追求非传统的想法,甚至是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她说:“这让我觉得,我不需要像其他同龄人,选修三门理科科目,或是上大学念理科。我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

父母也经常鼓励她做想做的,而不是盲从社会规范。于是,她在2007年上初院时成为首批选读戏剧学的学生,2013年毕业自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

骆美槿感受到大环境这些年来仿佛经历了一场进化。

她说,人们开始了解一些非传统的职业选项。对于出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从事戏剧或艺术事业几乎是闻所未闻的;到了她的年代,得益于教育体系改变,他们能从事艺术相关职业,有些初院同学目前仍活跃于戏剧界。

庆幸生于新加坡 安全便利(杨子莹,18岁,工艺教育学院二年级生)

10年前八岁的杨子莹认为新加坡十分安全、便利,庆幸自己出生在新加坡。

18岁的杨子莹认为新加坡格外安全、便利,十分庆幸能在新加坡出生。但随着新加坡的物价不断上涨,她也对未来怀有不少担忧,担心自己无法在毕业后负担起在新加坡的生活。(邝启聪摄)

之前年纪还小,她说对李显龙总理的事迹不太清楚,但李总理处理冠病疫情的沉稳方式让她印象深刻。那段期间,不仅带给她和身边亲友安全感,也让她对政府的危机处理表现无比自豪。“我很高兴在这种情况发生时,他是我的总理。”

杨子莹的母亲是中国移民,父亲是新加坡人。对她来说,能够当个新加坡人是件骄傲的事。每当与家人到中国探望外公外婆时,她总会想起新加坡的安全和便利,对于自己生活在这个岛国感到幸运。

不过,年轻人也有年轻人的忧虑,怀有爱国之心的杨子莹对未来也有一些不安。“身为新加坡人,我现在最关心的问题可能是,我怎么在未来负担得起新加坡的生活?”

她说,父母目前的经济能力还应付得来,但物价和房价上涨也是眼前可见的事实。“我现在还能依靠父母,但未来呢?我独立后要怎么负担得起这一切?薪资能不能跟得上通货膨胀?如果我毕不了业,或者没有通过考试,我会担心自己有没有经济能力在新加坡生活。”

总理主政国泰民安 小贩炒粿条拉拔三孩子长大(何建达,68岁,炒粿条小贩)

每到用餐时间,锡安路河畔熟食中心的“18炒粿条面”档口前都会排起长长人龙。熙来攘往的人潮,总是得持续到晚上摊位熄灯为止。

何建达靠着炒粿条养大三个孩子,他目前最希望能在小儿子大学毕业后减少工作量,把炒粿条当成打发时间的活动,不用那么操劳。(蔡家增摄)

老板何建达小学一年级辍学,服完兵役后就跟着父亲到工厂搬洋灰。2000年,他在40多岁时租下了目前的摊位,靠着入伍前学来的手艺卖起炒粿条。

生意并非一开始就如此火红。他说,起初生意难做,经常“做都不够用”,因为被一道篱笆隔开,驾车路过的人并不知道这里有个熟食中心。

熟食中心2003年翻新后,生意才逐渐好转,让何建达能够拉拔三个孩子长大,目前只剩下小儿子还在念大学,两个女儿都已毕业。

摊位收银处挂着李显龙总理2004年宣誓就职典礼的请柬,受邀人正是何建达。转眼间总理即将在5月卸任,他说:“我们的总理很了不起,很好,他管新加坡管得很好,真的要感谢他。”

他认为,不好的是提高消费税,导致“每个人的负担都重了”。但除此之外,他说,没有什么大问题,“顺顺,一年过一年”。

社区“甘榜精神”20年来越发浓烈(蒂詹(Diljan D/O Shaik Arif Ali),44岁,家庭主妇)

活跃于基层的蒂詹发现,这些年来,甘榜精神越来越浓烈,社区内的居民更愿意聚在一起参加活动。

活跃于基层活动的蒂詹发现,这些年的“甘榜精神”越来越浓烈,社区内的居民也更愿意聚集在一起参加活动。(龙国雄摄)

生育后选择当全职妈妈,蒂詹的人生没有停滞,反而过得更充实。她参与基层活动,拨时间帮助社区里贫苦的人。她察觉,如今有更多年长者参与社区活动,体现昔日的甘榜精神。

蒂詹2005年辞去电话推销员的工作,同年开始参加基层活动,成为居民委员会的一员;2008年起,她为杨厝港区贫困家庭的孩童补习;2016年开始为有需要的家庭派发食品。

20年来社会不断进步,也面对一系列挑战如物价上涨、就业等问题,蒂詹庆幸政府持续给予妥善的帮助。

她分享义工经验时说:“你很难取悦每一个人,但义工总要抱着积极的心态,不管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我们,或者对我们有负面想法,我们仍要尽到一个新加坡人的责任。”

蒂詹认为,这些年来新加坡变得更加友好了,人们以前比较独来独往,但现在举办社区活动时,居民尤其是年长者都更加积极参加、更有甘榜精神。这是她乐见的变化。

深切感受到总理这些年很照顾年长者特需人士(丘淑贤(黄秀云),63岁,兼职讲师)

虽然身体健康,行动也无不便,但对于一辈子从事护理和护理教学工作的丘淑贤来说,她最关心的是老龄化问题,以及年长者是否能安心养老。

一辈子从事护理和护理教学工作,加上有特需家人,让丘淑贤注意到李总理领导的政府这些年来,一直非常照顾年长者和特需人士。(龙国雄摄)

被领养前原名黄秀云的丘淑贤,自1980年代末开始,曾先后到澳大利亚、阿曼、英国和美国工作与进修。

2004年回新后,让她感触最深的,是看到这20年来政府积极地打造一个更亲年长者的生活环境。

她说:“虽然我没有用轮椅,可是我上巴刹用推车时,会觉得现在比较容易,以前就很辛苦,找不到坡道要提着推车。现在越来越方便,可以从这方面看出社会变得更具包容性。”

除了硬体设施,她认为,政府也推出了许多社区计划,如设立护联中心,尽量与年长者接触。不久前,就有关爱乐龄大使上门,希望教导她如何保持健康。

她说,她也是从事护理工作的,懂得如何照顾自己,但她感觉得出政府的用心。由于小叔小时候受伤影响了智力,所以除了年长者外,她注意到李总理也很照顾特需人士,像是“紫色行动”(Purple Parade)就获得政府支持。

基础设施和官方政策对残障者更友善(王华瀚,30岁,官委议员、德意志银行助理副总裁)

自小以轮椅代步的王华瀚觉得,随着发展的步伐,新加坡针对残障人士的基础设施服务也在同步提升。

王华瀚认为,新加坡过去20年发生了不少变化,若希望持续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就必须确保居民在各方面都受到妥善的照顾。(邝启聪摄)

从巴士的斜坡板,到加强残障服务总蓝图(Enabling Masterplan),再到新加坡协助残障者自立局(SG Enable,简称新协立)的成立,王华瀚能感受到新加坡这些年对打造包容社会所作的努力。

他以自身经验举例说道,从自己开始独立以来,他就十分乐意乘搭地铁,因为每一站都会有电梯,让他进出站时感到放心。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