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民國奇女子:初戀一生結婚四次,她卻終身不嫁,70年后相見,已是人生最后一面
2024/04/25

此言一出,引起社會媒體的震驚,一時間遭到各界人士的抨擊,被罵作中國的「藝術叛徒」和「教育界的蟊賊」。

楊守玉原本在鉆研更精深的刺繡工藝,聽聞他受到不實討伐,當即在媒體報紙上為她聲援。她用自己獨特的「亂繡針」繡法繡出兩幅女性裸體作品——《少女與鵝》和《出浴》,富有色彩,強烈表達畫的情感,向人們展示著藝術之美,這兩幅刺繡在江蘇省展出,引起了各界的熱議。

著名油畫家何孔徳先生是這樣評價的, 「具備了色彩豐富,描畫生動,線條流暢,自由奔放等諸多成為一幅好畫的因素,達到很高的水平」。

當代著名畫家程十發先生也曾對楊守玉的作品評價道「千針萬線,繡出氣象萬千」。

對于楊守玉聲援劉海粟,后人也是多有探討,不乏感嘆和惋惜兩人年少的錯過。

「有一種力量不一定要日日陪伴,也許遙遙相望,在生命與愛的回望中,各自往藝術的最高峰攀登,藝術寄托了最深情的永恒,這就是愛與生命的力量吧」——青果名人堂《亂針繡創始人楊守玉:一針一線繡人生》

圖 | 1931年初,劉海粟偕夫人張韻士及好友傅雷等

1928年,楊守玉創作出了《小女孩》,并在學校展覽后得到社會各界好評,她的恩師呂鳳子更是極為贊美,并且督促她不斷完善「亂針繡」,使它成為一套完整針法。

1931年,正則女子職業學校舉辦專門的美術展覽,楊守玉的《美女與鵝》、《老人像》、《女孩》、《木排》、《匡廬短瀑》、《泰山黑龍潭》六幅由初期到成熟的繡品,再次引起轟動,還獲得了江蘇省教育廳的嘉獎。

1937年,楊守玉受邀參加在南京舉辦的第二屆全國美展,因其作品前無古人的繡法和獨特全新的藝術風格,被評為此次大賽一等獎。

在後來建國之后,楊守玉的一些巔峰作品還被當作國禮送到國外,例如《羅斯福像》,《斯大林像》等等,此外還有《難民》、《男孩》等作品,被藏在世界各地藝術館,接受著世人驚嘆的目光。

1958年,楊守玉推動常州工美研究所的成立并收了弟子陳亞先,此時,常州與蘇州、丹陽成為繼承亂針繡藝術的三大創作基地。

那時劉海粟也肯定過她的成就,曾寫信給郭沫若,推薦楊守玉的亂繡針,信上這樣說, 「以針為筆,以絲為丹青,使畫與繡法融為一體,自成品格,奪蘇繡湘繡之先聲,登刺繡藝術之高峰,見者莫不譽為‘神針’」。

04——晚年唏噓,人終歸去

彈指一揮間,七十載如一瞬。

1980年10月,劉海粟衣錦還鄉,回到了常州武進,那時他的名氣已經大到國內外,在眾人簇擁下回到了劉家,而他主動去尋訪楊守玉。

在楊家老宅,楊守玉懷舊地居住在此,里面墻上掛著一幅經歷過歲月磨洗的黑白人像,正是少年時溫柔賢淑的楊守玉。

在楊老聽聞劉海粟前來拜訪,內心既興奮又擔憂,她怕自己面對故人時失態,最后這第一次尋訪以她的閉門不見告終。

後來,在眾人的勸說,兩人還是在常州的「近園」二樓的客廳見面了。

當時的相見情景引無數人為之一嘆。

相見時,打扮細致的楊守玉和劉海粟在門口同時愣住了腳步,舉目相對,卻是相視無言,兩人再一次相隔如此近的距離,目光相接卻連通了七十載的光陰和回憶。

楊守玉從失神中醒了過來,緩緩說: 「九哥,我們都老了!」此話一出,扣動了兩人滄桑的面容,心靈仿佛在此刻相互打開大門,彼此相通。

劉海粟雙眼含著淚光,緊緊地握著她的手背,嘆 「祥妹,你我幾十年不見面了,時間過得真快啊」。

圖 | 闊別70年,劉海粟和楊守玉于1980年在常州最后一次見面

70年歲月,當初的「九哥」成了中國現代藝術大師,「祥妹」則鑄造了中國刺繡歷史上的高峰,感情上,這些年的風雨無法讓兩人內心深處的愛的火星熄滅,事業上,劉海粟成就了楊守玉,楊守玉成就了劉海粟。

前者一生經歷四段婚姻,后者終身未嫁,兩人感情軌跡不同,內心對彼此的愛意卻始終不變。

1981年2月12日,楊守玉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守身一生的她創造無數豐碑,最終歸去。

圖 | 楊守玉(左)與陳亞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