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為何漢唐橫掃四夷宋明卻被打成狗?這恐怕得從耶律阿保機稱帝說起
2024/04/16

反正初生的大唐四面皆敵,一不小心弄出個「舉世攻唐」的恐怖局面也不稀奇,這可咋辦?

貞觀大帝李世民以及他那個頂著「妻管嚴」名頭而給人留下不太好印象的兒子李治卻不以為然——好辦,削他就完了。

于是從開國起,唐軍就大殺四方,把周邊的鄰居幾乎統統打了個遍。打到了什麼程度呢?限于篇幅僅舉一例——初唐名將蘇定方,一生中「前后滅三國,皆生擒其主」(《舊唐書·卷八十三·列傳第三十三》)。這樣的戰績無論放在哪朝哪代,都必須被吹捧為戰神級的人物,樹碑立傳無需說,流芳千古不是事。可在初唐,老蘇的這點功勛就有點拿不出手了,以至于到了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唐德宗李適在評定本朝功臣時,蘇定方僅被定為第二等。再到了受民間熱捧的《說唐演義全傳》等小說中,蘇定方干脆被演繹成了個大反派,不但壞事做盡,最終還落得個被主角剖腹掏心而死的結局,簡直令人哭笑不得。

像蘇定方這樣的悍將哪朝哪代都得當戰神供著,唯在大唐才能淪落成反派

由此可見,人才輩出、舉世無敵也并非都是好事,都可以人才浪費到了去當反派的地步。

當然一場安史之亂以后,一切又回到了解放前,唐軍慘到連小小的南詔都搞不定了。不過這不是唐人突然間就變得不能打了,而是國力和秩序上出了問題。

可是當北宋初立,還幾乎不費吹灰之力的平定了中原以后,國力應該沒問題了吧?趙大、趙二在朝野間一言九鼎,秩序也沒啥可說的了吧?那為啥一遇上契丹人就兵敗如山倒,連趙二都落得個屁股中箭、只好坐驢車逃亡的下場?

宋仁宗趙禎在位期間,是北宋國力最為強盛的時期。但恰在此時,宋軍卻在與西夏的戰爭中連續遭遇了最慘重的失敗,最終不得不割地賠款才能讓黨項人退兵。等到了宋徽宗趙佶執政時,北宋恰好將疆土拓展至最廣,然后女真人就送他了個靖康之恥。至于偏安江南的南宋就更不用提了,在其存國152年間的主旋律就是挨揍——先被女真人揍,再被蒙古人揍,一直揍到崖山蹈海、趙氏皇統死絕了為止。

在某種程度上,明朝連兩宋都不如。為啥這麼說?兩宋再怎麼慫,也是被巔峰期的契丹人、黨項人、女真人和蒙古人輪番痛扁,即便如此也是被揍了319年才咽氣。可明朝呢?明太祖朱元璋發家后就一門心思的跟他那幫「義軍」戰友內斗,打贏了之后倒是喊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但別以為他只是說說而已——面對已經衰弱到極點的蒙古人,老朱還真就是攆跑拉倒,壓根沒想過跟人家死磕。

但他很快就后悔了,畢竟打蛇不死,自遺其害嘛。于是他為了彌補這個失誤先后發動了13次北伐,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也5次北征塞外,但除了勞師糜餉外,鏟除隱患這個目的終究是沒有達到。

在外戰戰績上,明朝連兩宋都不如

然后就遭報應了。面對內部分裂而且早已沒了吞并天下大志的蒙古人,明軍基本上拿他們沒什麼辦法。看上去打得有來有往,但基本上要靠所謂的「九邊重鎮」當縮頭烏龜才能勉強阻擋住人家的攻勢。這不禁讓人懷疑,要是讓明朝遇上了鐵木真、完顏阿骨打、耶律阿保機甚至是李元昊,會不會被人家一波推平了?

到了明中期以后,更是連守都守不住了——蒙古人跑到北京城下跑馬、當著大明君臣的面燒殺搶掠的場面已經是屢見不鮮。要不是明穆宗朱載坖搞了個「俺答封貢」穩住了蒙古人,大明朝就算再冒出個把像朱祁鎮那樣的皇帝俘虜也讓人毫不奇怪。

然后滿洲人就來了,這下就更沒轍了。要是沒有李自成把朱由檢逼上了吊,大明朝怕是免不了像宋朝那樣亡于異族之手的下場。

這就怪哉了。為啥漢唐就能橫掃四夷如卷席,而宋明豁出老命也會被打成狗?這個問題,可能得問問耶律阿保機。

02

單純從戰斗力角度比較,契丹人在諸多塞外胡人中算是比較差的。比起屢次被打垮又能屢次復起的匈奴人,契丹人在韌性和抗擊打能力上差得太遠;比起擅長正面硬剛、能打硬仗苦戰的女真人,連宋人的步兵方陣都不敢硬沖的契丹人堪稱是膽小如鼠;哪怕是較量起來去如風、騎射游擊這種游牧民族的老本行,蒙古人也能把契丹人甩出八條街。

契丹人很能打的印象,不排除是被揍慘了的宋人夸大其詞才產生的

但恰恰是契丹人扭轉了游牧民族對中原王朝只能一時稱雄,卻無法長期保持優勢的局面。而開創了這一偉業的,就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開平元年(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即可汗位。本來按照契丹傳統,可汗是有任期的,需要每3年改選一次。這就讓阿保機非常不爽了,任期到了以后還賴著不走,結果成功激起了一大幫同宗兄弟的怒火,爆發了著名的「諸弟之亂」。不過這種打打殺殺的事情正合阿保機的胃口,經過他的一番東征西討,成功將所有的兄弟統統打服,反正所有姓耶律的都不再反對他繼續當可汗了。

不過契丹有八部,姓耶律的只是其中一部而已。為了清除隱患以及長治久安,阿保機干脆把另外七部的首領都騙到一起,再出伏兵將其統統殺死,這下整個契丹就只能聽到他一個人說話的聲音了。

在萬事俱備以后,神冊元年(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建契丹國、稱皇帝——從此以后契丹人就成了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而且怎麼打都打不贏。

無非是稱個帝、立個國而已,這種人和這種事在中原遍地都是。即便是胡人,想當初像什麼匈奴、鮮卑、羯、氐、羌的在五胡之亂時弄出了將近30國、近200多個帝王,最終要麼被殺光要麼被融合,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漢人卷土重來。現在耶律阿保機自說自話的給自己安了個皇帝的名頭,能有啥不一樣的?

阿保機可不是第一個胡人皇帝,五胡十六國時早就冒出過一大票

還真不一樣,而且是本質上的不同。

600年前的五胡,名義上是胡人,但實際上早已南遷內附了百年以上,可以稱之為「熟胡」或漢化胡人。即其思維方式與生活習慣已經受到了漢人的嚴重影響,再把他們攆到大漠草原上去放羊恐怕也行不通了。相反,他們早已以漢地為家、中原人自居,倒是經常為了保衛中原跟原本的老鄉打得不可開交。

比如著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個鮮卑人(北魏的軍戶嘛),是為了抵御當時的塞外霸主柔然的入侵才代父出征的: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樂府詩集·卷二十五·橫吹曲辭第五》)

這跟漢人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沒有任何區別,所以打下江山后學漢人當個皇帝也沒有任何意外。而隋唐之后,這些曾經稱雄一時的漢化胡人也沒見有誰繼續跑回草原上去放羊,而繼續在草原大漠上稱王稱霸的家伙們也繼續叫他們的「可汗」,對稱王稱帝啥的似乎毫無興趣。

胡人們的統治者,匈奴人叫單于,意為廣大之貌,始創于冒頓單于他爹頭曼單于,後來部分烏桓、鮮卑也跟著這麼叫。再後來鮮卑人搞了創新,開始管自己的部族酋長叫「可汗」(也稱可寒),意為國王。到了東晉元興元年(公元402年)柔然的首領社崘在統一漠北后決定獨占可汗這個稱號,但卻沒啥鳥用,大漠草原上依然到處都是各種大可汗、小可汗。

相較于皇帝,單于、可汗的統治方式太過于低幼

此后的突厥、回鶻、吐谷渾、黠戛斯、蒙古、滿洲等族群的大小首領們都叫或叫過可汗,深受蒙古影響的帖木兒、哈薩克汗國、布哈拉汗國以及位于歐洲的克里米亞汗國、喀山汗國的君主也跟著這麼叫。唯有位于西南高原上的吐蕃非得管自家老大叫贊普,直譯過來的意思是「雄強丈夫」。

但不管是單于、可汗還是贊普,如果要是跟中原的同行們對下位的話,也只能跟先秦三代的夏商周蹲一塊。

啥意思?夏朝的老大稱「后」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