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貝多芬:真正的英雄,非靠強力或思想稱雄,而是靠心靈偉大
2024/04/19

1902年,三十六歲的羅曼羅蘭,正經歷著一場嚴重的精神危機。

他逃離藝術之都巴黎,來到了小城波恩,那是羅曼羅蘭的精神偶像貝多芬的故鄉。

在波恩,羅曼羅蘭聽到了貝多芬的交響樂大演奏,他和演奏的指揮單獨對談,傾吐衷腸。

那時候,正是人間四月,多霧的萊茵河畔,貝多芬曾經的歡樂、悲哀以及巨大的勇氣,深深地震撼著羅曼羅蘭。

不朽的巨著《約翰克里斯朵夫》在這里也有了一個最初的精神形象,那就是貝多芬的戰斗精神,是貝多芬面對苦難堅韌不屈的精神。

回到巴黎后,羅曼羅蘭創作了《貝多芬傳》,以此向自己的精神偶像致敬。

01

羅曼羅蘭說: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依舊熱愛生活。

如果羅曼羅蘭說的這話是對的,那麼貝多芬的一生,的確是充滿英雄主義的一生,他一生充滿苦難,可他就那麼強悍地忍受著,并從苦難里看到了「天堂。」

當然,貝多芬之成為貝多芬,絕不是因為他所受的苦難,苦難不是一個好東西,弱者一旦歷經苦難,無異于踏進地獄,而強者則能從苦難之中,看見不一樣的東西。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出生在波恩的一個破舊屋子里,父親是一個酗酒成癮,又沒啥天才的男高音歌手,一個宮廷小樂師。

他的母親,是一個仆人,但身上有著最高貴的東西——性情溫和,為人慈愛。

長大以后,歷經苦難的貝多芬說:

我愿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

在貝多芬的眼里,母親溫柔慈愛,而父親則是「恐怖」的象征。

四歲的時候,父親就把貝多芬綁在鋼琴前練琴,一旦練錯了,就是一頓暴罵,甚至還會被暴打。

父親想為貝多芬打造一個天才人設,他總是對貝多芬說:「知道嗎?莫扎特在你這個年齡時,已經學鋼琴了,現在他已經成了著名的音樂家,到處開演奏會。」

小小的貝多芬,不喜歡練琴,他喜歡和小伙伴們一起去溪邊抓魚,一起在田野捕胡蝶,可是父親總是盯著他,讓他練琴。

母親有時候看不下去了,護著貝多芬,父親就暴吼:「我是音樂家,我想怎麼教孩子就怎麼教,你少啰嗦。」

面對父親的暴怒,母親也只能眼淚汪汪地看著貝多芬,輕輕地抱他一下。

神童,天才,都是令人敬畏又令人羨慕的詞語,但是貝多芬這個「神童」,卻有著一個慘不忍睹的童年。

連鄰居都叫苦:「太可憐了,才4歲,即便要做音樂家,也不應該這麼折騰孩子呀。」

02

上小學的時候,貝多芬總算松了一口氣,至少在學校,他不用面對父親那「暴怒無常」

的臉。

他看著街頭戲耍的孩子們,羨慕得眼珠子都快掉下來了,然而,父親就像一個夢魘一樣盯著他,讓他根本沒時間玩。

玩是不可能的,是不可能玩的,不能像一般小朋友那樣玩,貝多芬最喜歡的,就是在萊茵河畔,聽滔滔不絕的流水發出動聽的聲音,看天空中棉花糖似的云朵落在水里,無處不在的風吹打著樹葉,陣陣美妙的聲音,總是讓他陶醉。

1778年3月,為了坐實貝多芬天才的名頭,父親給貝多芬辦了一場鋼琴演奏會,票價一塊錢,在宣傳的海報上說貝多芬6歲。

十一二歲時,他跟著宮廷指揮奈弗學習。

奈弗為人親切,他沒讓貝多芬學習艱澀的曲子,而是給貝多芬講音樂家的故事,還給他解釋樂曲的內容。

就這樣,貝多芬對音樂越來越感興趣,鋼琴這個他曾經想逃離的東西,以一種神秘的力量吸引著他。

13歲時,貝多芬成了宮廷樂師。

父親簡直高興壞了,覺得自己的教育有了成果:你總算踏出音樂家的第一步,爸爸真高興,你應該感謝爸爸從小對你的教育。

17歲時,老師奈弗對他說:你的才能已經超過了我,我沒有什麼可以教你的了,你到維也納去找莫扎特教你吧。

莫扎特無異于貝多芬的榜樣,聽到老師的話,他激動不已。

貝多芬初到維也納的時候,莫扎特三十多歲,是名滿天下的大音樂家,每天都有素不相識的人來拜訪他,兩人見面后,莫扎特冷冷地問了幾個問題:

「你的老師都是誰?」

「你都會使用哪些樂器?」

貝多芬用心答復,莫扎特又說,「彈一下讓我聽聽。」

在莫扎特不以為意的眼神下,貝多芬坐在鋼琴前,毫不示弱地對莫扎特說:「先生,請你出個題目。

「題目?你是說用題目來彈一首即興曲嗎?」

最終,莫扎特給了貝多芬一個題目,貝多芬忘我地彈奏,幾乎忘了身邊還有個莫扎特,莫扎特臉上的表情也變了,他肯定地說:

你有很好的天賦,但是很遺憾我無法當你的老師,我現在正忙著寫歌劇,不過如果有時間的話,我倒想好好教你。

音樂史上兩位最著名的大師,完成了史詩般的會面。

後來,莫扎特對一位朋友說:「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他就會揚名音樂界。」

莫扎特的話成真了,這個有點天賦的年輕人,日后在充滿苦難的生活里,竟然會走得那麼遠,走得那麼有力量。

03

當貝多芬還在音樂之都維也納停留的時候,父親的信卻來到了他的手中。

攤開信一看,字跡潦草:母親病重,速回。

那慈愛的母親啊,一輩子都在受苦,而貝多芬還沒讓母親享福,他只能在心里祈禱:

「神啊,請保佑我的母親,讓她享受幸福的日子。神啊,用您的慈愛來保佑母親吧。」

可是神并沒有聽到貝多芬的祈禱,看到病床上消瘦的母親,心里一陣陣酸楚,眼淚也不自覺地落下來。

母親病得連醫生都束手無策,父親又酒精上癮,照顧一家人的活兒,全落在貝多芬身上,他不是忙著賺錢,就是忙著做家務,忙著照顧母親,還要照顧兩個年幼的弟弟,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

為了多賺一點錢去別人家當了音樂教師,但他不是一個稱職的老師,經常「神游天外」

,呆呆地按著天花板。

每當貝多芬沉思的時候,他的學生就說:「老師呆呆看著天花板,不知在想些什麼?」

貝多芬想得很多,他思想天馬行空地馳騁,思考道德、精神、上帝、音樂。

母親去世后,貝多芬又思考關于死的問題,死是什麼?偉大的樂曲都流傳下來了,而作曲的人為什麼會死呢?這是神的旨意嗎?

人的生命,總是脆弱,生死都由不得自己。

後來,貝多芬成了波恩劇院樂團的提琴手,加上宮廷樂師的職業,他一個人可以掙兩份工資,生活稍微改善了一點,生活也充實起來。

在樂團里,貝多芬總是特別的,看到風中舞動的樹,他就給大家即興演奏一場,看到地里勞動的人民,他也即興演奏,他經常在本子上記下一些東西,因為覺得將來會有用。

他快速成長,在波恩這個小城,他很難學到新的東西,他要前往維也納,去學習更多關于音樂的知識。

04

這一次去維也納拜師,對象是著名作曲家海頓,莫扎特也曾受海頓的影響。

海頓曾到波恩演出,聽了貝多芬的作品后,拍手稱贊:「真棒,真棒。」拍著貝多芬的肩膀說: 「你的名字我早已知道,你是寶石,但需要雕琢,而波恩沒有雕琢你的工匠。來維也納,我會盡力幫你。

到維也納后,貝多芬發現,對自己贊賞有加的海頓先生,每天忙得昏頭轉向,根本沒時間好好教自己。

貝多芬被放養了。

但他背著海頓,偷偷找了一個老師——作曲家申克。

玉不琢不成器,貝多芬這塊玉,漸漸成器了。

他認真研究對位法,卻要求自己的作品不要束縛在對位法的規則里,總而言之,他要有自己的特色,要保留屬于自己的東西,那是貝多芬的東西,獨一無二的東西。

學有所成,則有名,維也納上流社會的一些人談論說:「貝多芬是個天才,聽過他即興演奏的人都說他的音樂獨特,有一種強烈的粗獷感」。

還有人說:「他不是人,他是想燃燒我們的惡魔,否則,他怎麼能演奏出如此出色的即興曲。